[3]211牟宗三认为,物自身的我是知体明觉之真我,由智的直觉以应之,它可以是本心仁体,性体,良知,乃至自由意志。
三、宋儒圣人之道的下学工夫 宋明理学是通过本体—工夫的相互规定、双向诠释来建构自己的思想学说或哲学体系。宋儒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他们总是以体用通贯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仁学,从而将生活日用的仁学上升为形而上之道。
天道者,天理自然之本体,其实一理也。……盖万物各具一理,而万理同出一原,此所以可推而无不通也。《论语》一书多谈成圣的下学工夫,宋儒在诠释这些下学工夫时又强调此正是上达之道,他们坚持说:夫圣人之道,无显微,无内外,由洒扫应对进退,而上达天道,本末一以贯之。朱熹引程子注云: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但是,朱熹在注释《论语》的第一篇之第一章时,就大讲性,并且赋予了人性以多重哲学意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朱熹注:学之为言效也。
当然,魏晋玄学也谈到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3]],将学与人的情性结合起来,对宋儒有启发性意义。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由于他们四人是南宋理学思潮四大学派的宗师,所以这四大书院又成为当时名声显赫的四大理学学派的基地。
所以,佛道宗教的发达,又构成了书院建设及理学学术发展的重要文化条件。可见,如果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书院数量作一粗略的比较,就可以发现,两者在北宋时期的兴办书院热潮中完全居于不同的地位。许多书院生徒将自己对老师质疑问难的对话记录下来,编成语录、答问之类的书。慧能的著名弟子南岳怀让、青原形思、荷泽神会、南阳慧忠、永嘉玄觉等成为禅宗主流。
嘉靖三年(1524年),他在浙江绍兴时又辟稽山书院,聚八邑彦士,身率讲习以督之。这样,书院又在事实上成为各个地方的刻书出版中心。
另一方面各地的造纸原料也不同,江南一带就各以麻、竹、藤、苔、稻草、麦茎等为造纸原料,故而造出的纸各有特色。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而唐、宋之际造纸印刷的发达,促进了书籍的普及,进而为书院奠基创造了重要的文化条件和物质基础。首先,书院将精英化的高等教育与普及化的基础教育结合起来。
另还有江西龙虎山、安徽的齐云山等,均为道教的名山。早在唐中叶以后,中华大地就开始星星点点萌芽着一些书院,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最初萌芽的书院绝大部分都是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从书院的萌芽,到书院的形成和最终定型,其过程主要发生于长江流域一带。此外,许多乡村或家族的书院,往往还要对村民从事一些文化普及的工作。
学术思想的繁荣发达,总是要寻求、获得相应的教育组织来传播,从而促进了书院的发达。[[2]] 《江西通志》卷八二,光绪七年版。
如四川的书院祭祀三苏父子、魏了翁等,湖南的书院祭祀周濂溪、胡安国、胡宏、张栻等,江西的书院祭祀朱熹、陆九渊等,浙江的书院祭祀吕祖谦、陈亮等。同时,在江南一带形成了许多道教名山。
书局是专门刊刻书籍的机构,其出版书籍在数量、质量上均有很大的提高,如尊经书局几年就刊刻书籍达百多种,对积累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 士绅社会的发展 唐、宋以后的一千多年,士绅社会与书院教育有一种很强的互动关系:士绅社会的发展,必然通过积极地创办书院以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对文化的关怀。由此可见,长江流域的书院建置仍是非常繁荣发达。尤值得注意的是南宋时期江南书院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书院教育与理学思潮的一体化。如江苏的南菁书院,就设立了南菁书局,四川的尊经书院,则设立了尊经书局。江南几个书院发达的地区,如江西、浙江、湖南、福建、四川等,每个地方的书院都多达数十所,可见这种以书院为代表的教育体制在南宋时期的长江流域已经完全确立。
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引自《长江文明史》,223-224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晚清时期,各地还建立了许多专讲西学西艺的书院。
这种推广和普及的力量主要来于两个方面。最重要的就是把主持书院教育的山长列为朝廷命官:凡州县书院的山长与学正、学录、教谕一样,并由礼部任命。
王阳明因在长江流域的诸书院中讲学,其弟子遍及江南,形成了浙中王门、江右王门、南中王门、楚中王门等,这些王门弟子又是在长江流域创办或主持书院讲学的主力军。茅山是道教茅山派的发源地,许多著名道士如杨羲、葛洪、陶弘景、吴筠等均在此修炼。
一方面,由于民间士绅对书院教育的极度热忱和向往,他们普遍将资助、创办书院看做是自己的社会责任、文化使命与"兼善万世"的历史功业,故而往往将最大的热情倾注在书院建设方面。长江流域书院教育的推广与普及在全国遥遥领先,这一基本格局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4) 造纸印刷的发达 书院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教育组织,能够形成、发展于唐、宋之际,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书籍的普及。三、长江流域书院对长江文化发展的推动 书院教育与长江文化的发展是互动的,唐、宋之际长江文化的发达,促进了这个地域中的书院教育。
从中唐到两宋,是中国印刷业发展的黄金时期。长江流域各地均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学术传统和地域文化,如蜀学和巴蜀文化、湘学及湖湘文化、徽学及徽文化、赣学和赣文化、浙学和浙江文化等,这种地方学术和地域文化往往又是书院办学过程中的学术思想积淀的结果。
[[11]] 《白沙学案》,《明儒学案》卷三七。岳麓书院山长周式,因此还受北宋真宗赵恒的召见,并得到赐书、赐额的待遇。
主要分布的省区为:江西94所、浙江49所、湖南21所、福建11所、湖北9所、江苏6所、四川5所、上海4所、贵州3所,占总数的68。他所创办、主讲的书院很多,黄宗羲称其平生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从游者殆遍天下。
北宋时,杭州的毕升试制成功了活字印刷,其印刷方法具有制活字、排版、印刷等主要步骤,极大地促进印刷业发展。因此,它和书院之间有着密切的相互促进的关系。湛学则是指湛若水创建的学派。这段时期内不仅北方的佛教文化十分发达,长江流域的佛教传播也十分繁荣。
系唐代义门陈衮所创,该书院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悉令就学[[2]]。无论是长江上游地区,还是中下游地区,均是最早传播道教的地方。
书院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刻书出版功能。同样,书院教育的兴起,又对长江文化的进一步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这里,我们拟对长江流域书院群崛起的现象作粗略的勾画。所以,明代岳麓书院还建有专门的迎宾馆、集贤馆,以供游学之士居住。
评论留言